黑鱼是中大型淡水鱼类,学名乌鳢,别称乌鱼、雷鱼、蛇头鱼、生鱼等,除西部高原地区外全国各地均有分布或养殖,肉质细嫩,味道鲜美,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,下面小编就科普一下黑鱼养殖技术吧!
一、鱼种论述
界 | 动物界 | 门 | 脊索动物门 | 纲 | 辐鳍鱼纲 |
目 | 鲈形目 | 科 | 鳢科 | 属 | 鳢属 |
种 | 乌鳢 | 别称 | 黑鱼、乌鱼、雷鱼、蛇头鱼、生鱼 |
黑鱼是著名的经济鱼种,学名乌鳢,别称乌鱼、雷鱼、蛇头鱼、生鱼等,在生物分类学上属于动物界、脊索动物门、辐鳍鱼纲、鲈形目、鳢科、鳢属中大型淡水鱼类,除西部高原地区外全国各地均有分布,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。
二、生活习性
1、环境:黑鱼是底栖鱼类,喜栖息在水草丛生、底泥细软的静水或缓流水中,对水温、溶氧量等有极强的适应性,生存水温0~41℃,最适水温16~30℃,冬季在水底泥中越冬。
2、食性:黑鱼是肉食鱼类,性情凶猛且贪食,主要以浮游动物、水生昆虫、虾类、蛙类、蠕虫及鲫鱼、白条、泥鳅等小型鱼类为食,偏爱活食,能吞食其体长一半左右的猎物。
3、繁殖:黑鱼是卵生鱼类,产卵期4~9月,繁殖水温18~30℃,通常在水草茂盛的浅水区筑巢产卵,雌鱼怀卵量1~3万粒,受精卵3~7天孵化,繁殖期亲鱼有护卵、护幼习性。
三、养殖条件
1、鱼塘:黑鱼养殖池塘附近要有干净的水源,湖水、水库水、井水均可,池深3~3.5米,水深1~1.5米,进、排水口要设防逃网,鱼塘周边还要种上水浮莲、水葫芦等水生植物。
2、水质:黑鱼对水质的要求较高,其一是要定期换水,最好是有不间断的活水,其二是要定时增氧,高温、闷热天气全天都要开增氧机,其三是要定期消毒,以避免诱发病虫害。
3、饲料:黑鱼是凶猛的肉食性鱼类,鱼苗阶段主要以浮游动物、水生昆虫等为食,幼鱼和成鱼阶段主要以软体动物、小鱼、小虾等为食,人工饲养条件下一般投喂专用配合饲料。
四、养殖技术
1、鱼种投放:黑鱼苗要选择健壮、无病虫害的优质鱼苗,鱼苗下塘前用4%的食盐溶液消毒10分钟,放养密度不宜太大,也不宜太小,密度太大影响生长速度且容易诱发病害,密度太小又不能发挥鱼塘的价值,一般每亩放养体长2厘的鱼苗2000~5000尾,体长5厘米时转入大塘,每平方米放养20~50尾。
2、饲料投喂:黑鱼养殖投饵要做到“四定”,每天“定时、定位、定质、定量”投喂2次,饵料以小杂鱼、虾类等鲜活物为主,摄食旺季投饵量为鱼重8~10%,摄食淡季投饵量为鱼重3~4%,活饵料不足时可投喂野杂鱼肉、大豆粉、花生粉、酵母粉等做成的配合饲料,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要在40%以上。
3、水质管理:黑鱼快速生长离不开优质的水质,其一是要定时给鱼塘增氧,每天下午两点打开增氧机,闷热天气的晚上也要增氧;其二是定期换水,换水时要先排掉约1/3的水,然后再注入新水,换水频率因季节、天气等不同而不同;其三是定期给鱼塘消毒,常用消毒剂有生石灰、漂白粉、茶饼等。
五、病害防治
1、小瓜虫病
【病因】小瓜虫病的病原是小瓜虫,别称白点病,症状为鱼体表面及鳃盖出现白色点状囊泡,严重时鱼体表面如白色薄膜覆盖、体表粘液增多、鱼体瘦弱、游泳迟钝、浮于水面。
【防治】①每亩每米水深用辣椒粉210克、生姜干片100克煎成25公斤溶液,全池泼洒,每天1次,连泼2天。②每立方米水用亚甲基蓝2克化水全池泼洒,每3天泼洒一次,连泼3次。
2、水霉病
【病因】水霉病的病原主要是水霉和绵霉,霉菌从体表伤口皮肤侵入,寄生于表皮组织并繁殖蔓延,症状是病鱼体表出现棉絮状的菌落,颜色呈灰白色或淡青色,容易引起死亡。
【防治】放苗前用生石灰清塘以减少病原体,放苗时避免造成鱼体损伤,病鱼可用0.015ppm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洗2~10分钟,或用800毫克/升的食盐和小苏打合剂(1:1)全池泼洒。
3、烂鳃病
【病因】烂鳃病的病原是鱼害粘球菌,症状是病鱼的鳃丝腐烂并带有污泥,鳃盖骨内表皮往往充血,中间部分表皮常腐蚀成一个圆形不规则的透明小窗(俗称开天窗)。
【防治】①放苗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。②患病鱼池用二氧化氯全塘消毒,200~250克/亩·米。③每100千克鱼每天用鱼复康a型拌饲料投喂,一天1次,连喂3~6天。
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阅读时请自行辨别其真实性。已声明作者的文章属原创,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进行转载。
电脑版 © 2017 黔ICP备17012036号-2